孙小荣: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统领地位
文旅要闻 小荣说 2023-09-14 09:59:0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ID:xiaorongshuo,作者:孙小荣

2023年9月3日至9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泰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登泰山观天下”第三十七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中外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在山东省泰安市举办。孙小荣受邀参加“国际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主题对话,本文根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在我们理解旅游本质的时候,基本上有一个共识——旅游是对差异性生活方式的追寻和体验,而所谓的“差异性生活方式”说到底,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特定的群族创造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是某个群族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历史演变中,集体的智慧创造、共同维护、连续传承,形成了一种生活秩序、身份认同和精神象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它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做旅游,不管怎么说,最终落到产品,都是两个走向——向下是生活,向上是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具有至高无上的统领地位。这也是我们看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有文化遗产的地方,比没有文化遗产的地方在发展旅游产业层面更有优势,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比文化遗产困乏的地方发展旅游更有优势,文化遗产“独异性”强的地方,比文化遗产“独异性”弱的地方发展旅游更有优势。

我们也看到,二战以后,世界迎来一个相对和平期和经济发展期,旅游业综合价值的日益凸显,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极力保护、挖掘和开发自己的文化遗产资源,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历史遗址、文化故事,来塑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实在没有可见的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资本的驱动,来修复、重建、仿建一些文化景观,组织、策划、编排一些文化演艺,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形象;更有甚者,还会营造很多“伪景观”“伪文化”“伪事件”等文化场景,来迎合当下的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对“文化崇拜”的热衷。

可以说,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样,对文化普遍如此推崇,对文化遗产普遍如此珍视。也只有世界和平,经济发展,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规训。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即旅游的本质是对差异性文化的追寻和体验,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具有统领地位。

那么,文化遗产对旅游产业的价值,也就是说功能是什么?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遗产具有在地性。它是地方智慧,地方创造,地方审美,地方传承,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表达,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移植性,即便是某个方面,比如说建筑、手艺、音乐等能够移植,但离开它所在的那个文化系统的生态环境,它就不是一种完整的表达,而是割裂的存在,缺少文化的整体感。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在于人类特定的群族创造,却具有植根性、不可移动性;正因为不可移动性,人们只能到它的属地去观赏、去体验、去膜拜、去见证。登泰山,就只能来泰安;拜孔子,最好去孔庙,这就促进了旅游的流动。

其次是文化遗产具有独异性。如果说“差异性”只是略有不同,那么“独异性”就是大有不同,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在某种文化类型中,它都是独一份的,比如泰山、万里长城、兵马俑、故宫等文化遗产,是世界唯一的,中国独有的,它们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虔诚,也代表着中国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秦朝的秩序和工艺成就在兵马俑里,即便它已经灭亡两千多年;明朝、清朝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故宫里,即便它们的历史都已终结。泰山有一块代表性的碑文,叫“五岳独尊”,就凸显了泰山的独异性。这就是文化遗产的“独异性”,正是这种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独异性文化遗产,展现了全人类、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

再次是文化遗产具有探知性。哲学上有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人生终极三问,稍微有点好奇心的游客,到了某个国家,到了某座城市,心中都揣着三问:这是哪个国家?它从哪里来?它到哪里去?这是哪座城市?它从哪里来?它的未来发展会怎样?也就是说,不管是认识自己,还是认知别人,还是认知地方,其实人们都期待有一个“整体感”,不仅要知道对方是谁,还想了解他的过去,预知他的未来,这就是人类好奇心和探知欲的本能。

第一个“我是谁”,直观地来看,比较好回答,我就是我,这里是中国,这里是泰安。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一个指向历史,一个指向未来。历史可追溯,未来不可知。所以,大家一般都会对历史产生好奇,充满探知欲,因为历史是已知的未知,人类好奇心驱使的求证精神,希望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而文化遗产就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密码。

比如说“泰安”,大家都知道,这是山东的一座城市;“泰安从哪里来?”大家自然会联想到这座城市在泰山脚下,所以叫“泰安”;再往深了想,“国泰民安”“登泰山,保平安”,它不仅源自泰山,还有美好的寓意;再往深了想,就是泰山和泰安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比如从大汶口文化至今,当然这就上升到学术研究范畴,普通游客不会追溯到这个阶段。

再比如说“好客山东”,大家都知道这是山东省的文化品牌形象。那“好客山东”从哪里来?全国32个省市区/直辖市,难道都不好客,就你山东好客?这句话的出处是孔子在论语里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仅是山东好客文化的宣言,也是中国好客文化的宣言,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就用了这句话作为欢迎词。

好,这是山东人孔子说的,孔子的老家在曲阜,“三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那当然别的省就无话可说了,只能承认“好客山东”,当然,山东也的确好客。因此,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引发人们的探知欲,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探知欲。

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一直存在矛盾的张力。对于保守派的文化原旨主义者来说,文化遗产应该保护起来,不应该向大众旅游市场开放;对于发展派的功利主义者来说,文化遗产应该充分利用,开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其实这两种都是极端的偏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该秉承一种“折中主义”,采取“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策略。

首先,文化遗产要发挥当代价值。正如我前面所说,文化遗产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统领地位,如果你都保护起来,完全不让人参观,对于一座城市或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它的文化感召力就会降低,它吸引不来客流,产生不了消费,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不了正向拉动,还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去维护,因为它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更何况,文化遗产要发挥文化教人、文化育人、文化化人的功能,如果人们都不能亲历文化现场,感受文化熏陶,接受文化洗礼,那文化遗址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文化感知和输出价值。只有适度地利用起来,而且“活用”“活化”文化遗产,它才能继续与时代同行,与人类文明的演变同行。

其次,旅游产业应该反哺文化遗产。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开始重新审视当地的文化遗产,从丽江古城到平遥古城,从京杭大运河到敦煌莫高窟,从罗马到开罗,从京都到雅典,正是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没有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很多文化遗产或许早已在近代战争、运动和现代化的城市更新中化为废墟,成为现代房地产的牺牲品。

因此,一是旅游业的发展重新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再生产价值;二是旅游经济的发展会反哺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丰裕资金才能更好地开展保护;三是旅游景观的衍生会持续修复、形塑文化遗产,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四是旅游审美会释放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让文化遗产的美学符号得到多元的展示、阐释和利用,比如文创产品的研发、学术研学、文化演艺、数字体验等,能够多维度地让文化遗产价值“重生”,让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成为可能;五是旅游项目也在创造着明日的文化遗产,今天的旅游精品,就是明天的文化遗产,只是需要时间的洗礼和淬炼。

只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在运营方式上构建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就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